您当前位置: 安康市医疗保障局> 政府信息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策法规>正文详情

关于印发《安康市推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6-15 14:16 文章来源:

各县(市、区)医疗保障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卫健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陕西省医疗保障局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陕西省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陕医保发〔2021〕55号)和陕西省医疗保障局等七部门《关于印发<陕西省组织开展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陕医保发2022〕9号)精神,推动我市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引导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进一步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市医疗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了《安康市推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安康市医疗保障局           安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安康市财政局             安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安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6月10日

 

 

安康市推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

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陕西省医疗保障局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陕西省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陕医保发〔2021〕55号)和陕西省医疗保障局等七部门《关于印发<陕西省组织开展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陕医保发2022〕9号)精神,推动我市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引导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进一步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医疗保障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推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引导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有力减轻患者负担,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推动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二、实施范围

(一)品种范围。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和中选医用耗材,我省独立或以省际联盟等形式组织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和中选医用耗材。

(二)医疗机构范围。全市范围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含村卫生室,相关报量和采购等依托所属乡镇卫生院办理)。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按照协议管理的要求自愿参加。

三、工作任务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组织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按照省医疗保障局要求的时间节点,认真做好医疗机构报量、任务量分解、合同签订、配送关系确认、供需双方对接、督促采购结果执行等工作,确保国家和省级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第一时间在我市落地,让更多患者充分享受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制度改革红利。(市医疗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排名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和工作配合,形成合力。医保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综合服务,贯彻落实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相关政策、监督实施中选结果。做好医保基金预付与结算、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定点医疗机构考核、结余留用资金测算与拨付等工作,实行医药价格与招采信用评价制度,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置力度。卫健部门负责对医疗机构优先使用中选产品进行指导和监督,规范合理使用。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对中选药品和医用耗材质量和价格的监督检查,要严厉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行为,坚决打击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相关工作。工信部门负责指导我市药品和医用耗材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集中采购,通过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生产能力。(市医疗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

(二)强化质量保障。要将中选药品和医用耗材列入重点监管范围,加大监管力度和频次,结合专项整治和日常检查,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加强生产、流通、使用的全链条质量监管。完善中选产品质量问题的处置机制,中选产品使用中发生不良事件和质量问题的,医疗机构应及时按程序报告,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进一步完善部门协调和监管信息沟通机制,加快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推动实现中选产品全程可查询、可追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医疗保障局负责)

(三)合理确定采购量。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量基数根据医疗机构报送的需求量,结合上年度省药械采购平台数据核定。约定采购比例根据临床使用特征、市场竞争格局和中选企业数量等合理确定。约定采购量根据采购量基数和约定采购比例确定,在采购文书中公开。医疗机构要准确统计上年度采购量,综合考虑临床需求、实际使用情况和医疗技术进步等因素确定预采购量,确保报量科学、合理、准确。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对实际需求量超出约定采购量以外的部分,优先采购中选产品,也可通过省药械采购平台采购其他价格适宜的挂网品种。(市医疗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

(四)确保优先使用。医疗机构是中选产品配备使用的责任主体,应按临床用药需求优先使用中选产品,并按采购合同完成约定采购量。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不得以费用总控、药占比、医疗机构用药品种规格数量要求和药事委员会审定为由限制进院,影响中选产品的使用。医疗机构在医生处方信息系统中设定优先推荐选用集中带量采购品种的程序,临床医师按通用名开具处方,药学人员加强处方审核和调配。加强对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产品、同一通用名未中选产品、中选产品可替代品种的配备使用监测。将医疗机构采购和使用中选产品情况纳入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医疗机构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纳入定点协议管理并作为医保清算考核、总额指标制定的重要依据。对不按规定采购和使用中选产品的医疗机构,采取约谈、警示、通报、责令限期整改等方式加强监督管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医疗保障局负责)

(五)确保供应配送。中选企业应做好市场风险预判和防范,按要求报告产能、库存和供应等情况,确保在采购周期内及时满足医疗机构的中选产品采购需求。中选产品由生产企业自主委托配送企业配送或自行配送,配送费用由中选企业承担。配送方应具备药品和医用耗材配送相应资质和完备的流通追溯体系,有能力覆盖协议供应地区,及时响应医疗机构采购订单并配送到位。各级医保部门、公立医疗机构不得遴选、指定配送企业。加强偏远地区配送保障,出现无法及时供应的,除不可抗力因素外,采取赔偿、惩罚、退出、备选和应急保障等措施,中选企业应承担相应责任和由此产生的所有费用,否则将被视为失信违约行为。(市医疗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

(六)改进结算方式。加快推进医保基金与企业直接结算。年底前,全市全面执行集采产品医保基金与药品、医用耗材生产企业或配送企业直接结算。要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实行“5+3+2”制度,在受理申请表10个工作日内结算支付到企业,并按年度与医疗机构进行清算。要以集采产品为基础,逐步扩大直接结算范围,将公立医疗机构采购药品耗材纳入医保基金直接结算范围。要加强政策宣传沟通,指导医疗机构转变运营模式,合理控制成本,降低定点医院占用企业资金比例,切实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市医疗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

(七)做好标准协同。医保部门应充分发挥支付、结算的杠杆调节作用,调动医疗机构和患者采购和使用中选品种的积极性。对医保药品目录内的集中采购药品和支付范围内的集中采购医用耗材,以中选价格为医保支付标准,非中选产品医保支付标准不高于类别相同、功能相近中选产品的最高中选价格。对同一通用名下的原研药、参比制剂、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原则上以集中采购中选价格为该通用名药品的支付标准。挂网价格低于中选药品价格的同通用名药品,以其实际价格作为该药品的医保支付标准。患者使用价格高于支付标准的非中选产品,超出支付标准的部分由患者自付。对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医保支付标准不得高于同通用名下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市医疗保障局负责

(八)完善激励机制。在采购周期内,不因采购品种价格下降而相应降低医保总额指标。严格落实集中带量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制度,集中带量采购节约的医保资金,给予医疗机构结余留用激励。完成约定采购量且考核合格的定点医疗机构,可按不高于结余测算基数50%的比例留用集采结余医保资金。医疗机构要将集采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采购和使用情况纳入内部考核办法和薪酬机制,将激励政策传导至医务人员,鼓励合理、优先使用中选产品。(市医疗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

(九)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强化对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成效的正面宣传,大力宣传取得的成效、典型案例、创新做法,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要面向医务人员深入开展政策解读和培训,充分发挥其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患者合理选用集中采购中选产品。完善重大舆情监测和应对处置机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市医疗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

打印此页关闭页面
网站地图  主办:安康市医疗保障局  承办:安康市医疗保险经办处
网站标识码:6109000071  备案编号:陕ICP备2021000516号陕公网安备61090202000138号
电话:(0915)8883969   传真:(0915)8883889  联系信箱:330350220@qq.com